互联网
-
我国亚轨道运载器重复使用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022年8月26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制的升力式亚轨道运载器重复使用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
我国卫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卫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涌现出一批重要科技成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
我国科学家获得首批宇宙大视场X射线聚焦成像天图
8月27日,在太原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发布了EP-WXT探路者的首批在轨实测结果。
-
“神十四”航天员实现太空“种菜” 在轨工作顺利推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日前公布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状况最新视频,航天员蔡旭哲在中国空间站“种菜”引起关注。
-
系外行星有二氧化碳证据首现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当地时间25日报告,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首次捕捉到太阳系外行星大气中存在二氧化碳的明确证据。
-
问天实验舱开展拟南芥和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实验 在中国空间站种植物(科技自立自强)
7月24日,中国空间站首个科学实验舱问天实验舱成功进入太空,随后,载有实验样品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的实验单元正式启动实验。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对水稻在空间站“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研究。
-
“羲和”探日成果正式发布 共创下5个国际首次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今天(8月30日),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果正式发布。
-
“羲和”探日成果正式发布 共创下5个国际首次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今天(8月30日),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果正式发布,共创下5个国际首次。自发射以来,“羲和号”按照既定任务计划开展科学观测,累计下传原始观测数据50Tbit,生成科学数据约300Tbit,对于后续开展太阳空间探测任务以及提升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国际影响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
探日近一年 “羲和号”如何揭开太阳奥秘?
今天,(8月30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取得的5项成果。在轨运行近一年的时间, “羲和号”带回了哪些太阳的秘密呢?
-
2021年中国共投入研发经费2.8万亿元 投入强度持续提升
中国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31日联合发布的《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7956.3亿元(人民币,下同,投入强度持续提升。
-
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离不开先进网络安全技术和强大网络安全产业
进一步探讨如何实现经典信息安全与量子安全融合发展,共促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蓬勃兴起。
-
海王星冲日、“木星合月”等天象将亮相9月天宇
天文预报显示,火星经过毕星团、婚神星冲日、中秋满月、“木星合月”、海王星冲日、木星冲日等天象将在9月天宇“扎堆”上演。
-
开学季 | 这有一份来自中国载人航天的专属祝愿
又是一年开学季,你准备好了吗?愿你新的学期,有新的收获。这有一份来自中国载人航天的专属祝愿,请查收!
-
新华全媒+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首次出舱看点解析
9月2日,神舟十四号乘组完成首次出舱活动。本次出舱与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乘组出舱时有何不同?又有哪些新的航天技术让航天员出舱更加舒适、便捷、安全?
-
中国首个省市级元宇宙研究机构在沪成立
在近日举行的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周的首场主题活动上,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宣布,元宇宙与虚实交互联合研究院入选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创新基地,中国首个省市级元宇宙新型研发机构诞生。
-
中国空间站有望实现空间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培养实验
中国空间站这次空间实验的重要意义,就是要首次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实现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实验。
-
新华全媒+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报道:“一碗好饭”背后的人工智能
走进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信集团的展厅,7个装满水稻种子的瓶子在不少机器臂、机器人、无人船等科技展品中显得尤为特别。
-
各个展区亮点纷呈 智慧和绿色元素点亮2022年服贸会
正在北京举办的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2日共举行52场论坛会议和推介活动,发布了42项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成果。各个展区亮点纷呈,智慧和绿色的这两个关键词贯穿始终。
-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三号02星
北京时间2022年9月3日7时4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三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产品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
嫦娥五号月壤研究取得新进展——首次发现歧化反应成因的单质金属铁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昆明理工大学联合研究团队针对嫦娥五号表取月壤粉末中的铁橄榄石颗粒开展了深入与细致的分析工作,在亚微米级尺度的二次撞击坑中发现了歧化反应成因单质金属铁的可靠证据。